胎停可能由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内分泌失调、子宫结构异常、免疫因素异常、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免疫调节、感染控制、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胚胎染色体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胎停最常见原因,多由受精卵分裂错误导致,常表现为妊娠8周内无胎心。此类情况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建议通过绒毛活检或流产物基因检测明确原因。备孕前夫妻双方可进行染色体筛查,必要时考虑辅助生殖技术干预。
2、母体内分泌失调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异常、未控制的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典型表现为孕酮水平低下或HCG翻倍不良。确诊后需使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进行黄体支持,甲状腺功能减退者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
3、子宫结构异常子宫纵隔、宫腔粘连、黏膜下肌瘤等解剖学异常可能影响胚胎着床发育。多数伴有月经量少或痛经病史,需通过宫腔镜确诊。轻度粘连可行宫腔镜分离术,严重子宫畸形可能需要腹腔镜联合手术矫正,术后需放置宫内节育器防止再粘连。
4、免疫因素异常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易引发胎盘血栓形成,通常伴随反复流产史。实验室检查可见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治疗需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同种免疫异常者可能需要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5、感染因素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TORCH感染可能直接损害胚胎发育。孕前筛查IgM抗体阳性者需延迟怀孕,已妊娠者需根据病原体选择阿奇霉素片或更昔洛韦等药物治疗。支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分散片进行规范治疗。
建议发生过胎停的孕妇在再次怀孕前完善全面检查,包括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TORCH筛查、凝血功能等项目。妊娠后需加强监测,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日常注意补充叶酸和维生素E,保持作息规律,控制焦虑情绪。出现阴道流血或腹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