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可通过加强呼吸道管理、早期活动、合理使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和环境清洁等方式预防。肺炎通常由术后免疫力下降、呼吸道分泌物滞留、细菌感染、营养不良和医疗环境交叉感染等原因引起。
1、呼吸道管理:
术后患者因疼痛或麻醉影响,咳嗽反射减弱,易导致痰液滞留。建议每2小时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对于气管插管患者需严格无菌吸痰,保持气道湿化。痰液粘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稀释分泌物。
2、早期活动:
卧床超72小时会使肺活量降低30%。术后6小时开始床上踝泵运动,24小时内协助坐起,48小时尝试床边站立。创伤患者根据伤情制定阶梯式康复计划,如骨折患者可进行上肢抗阻训练,促进肺循环和膈肌运动。
3、抗生素使用:
高风险患者可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二代头孢。开放性创伤需在清创后6小时内使用抗生素,疗程不超过24小时。避免广谱抗生素滥用,定期进行痰培养监测菌群变化。
4、营养支持:
创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需求增加1.5倍。术后24小时启动肠内营养,选择高蛋白流食如乳清蛋白粉。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时需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同时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伤口愈合。
5、环境控制:
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保持湿度50%-60%。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2次,湿化瓶使用无菌蒸馏水。探视人员需佩戴口罩,流感季节限制访客数量。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单间隔离。
术后每日保证2500毫升饮水,分8次摄入维持呼吸道湿润。饮食采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温软食物如鱼肉粥、蒸蛋羹,避免辛辣刺激。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每分钟6-8次,每天3组每组10分钟。监测体温和痰液性状变化,出现黄绿色脓痰或体温超过38℃需立即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保持半卧位休息,床头抬高30-45度有利于膈肌下降和肺扩张。吸烟患者术前2周至术后4周严格戒烟,减少气道分泌物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