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上出现未破溃的肉疙瘩样肿物可通过局部清洁、抗菌处理、病因治疗、药物干预和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常见原因包括根尖周脓肿、牙龈增生、黏液囊肿、智齿冠周炎或良性肿瘤。
1、局部清洁:
使用生理盐水或氯己定含漱液每日漱口3-4次,重点清洁肿物周围区域。软毛牙刷倾斜45度角轻柔刷牙龈边缘,配合牙线清除邻面菌斑。避免进食过硬过烫食物刺激患处,保持口腔碱性环境可减缓炎症进展。
2、抗菌处理:
合并明显红肿热痛时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口腔科常用广谱抗菌药物包括甲硝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对厌氧菌感染可选用替硝唑。局部涂抹碘甘油或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能形成药物保护膜,控制继发感染。
3、病因治疗:
根尖周病变引起的瘘管需行根管治疗消除感染源。智齿冠周炎引发的盲袋需进行冠周冲洗,萌出异常者建议拔除。长期佩戴不良修复体导致的创伤性增生应调整或更换修复体,消除持续刺激因素。
4、药物干预:
体积较小的纤维性增生可局部注射地塞米松促进消退。黏液囊肿可尝试注射透明质酸酶溶解囊壁。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辅助治疗能改善牙龈修复能力,但需排除全身性疾病因素。
5、手术切除:
持续增大超过3个月的肿物需行切除术,采用高频电刀或激光完整摘除后送病理检查。范围较大者需配合牙龈成形术恢复生理形态,术后使用胶原蛋白海绵填塞创面促进愈合。
建议每日摄入足量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C,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选择含氟牙膏配合巴氏刷牙法维护口腔卫生,戒烟限酒减少黏膜刺激。出现自发痛、出血或快速增大时应及时就诊,孕期女性需谨慎用药。定期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牙龈异常,对于反复发作的病灶需排查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