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主要有乏力、皮肤黏膜出血、反复感染、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可能与化学药物、电离辐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1、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无力,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也无法缓解。这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导致红细胞减少,组织缺氧有关。轻度患者可通过减少体力活动缓解,中重度需输血或使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等治疗。
2、皮肤黏膜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主要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需避免外伤,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或使用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等药物。
3、反复感染患者易发生口腔溃疡、肺炎等感染,且迁延不愈。源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免疫力下降。需保持口腔清洁,感染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严重者需注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4、头晕心悸贫血导致脑供氧不足引发头晕,心脏代偿性加快出现心悸。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症状明显。可遵医嘱使用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或输注浓缩红细胞改善症状。
5、面色苍白皮肤、甲床、睑结膜苍白是贫血的典型表现,与血红蛋白降低有关。需定期监测血常规,配合使用司坦唑醇片等雄激素类药物刺激造血,同时补充叶酸片、维生素B12片等造血原料。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感染;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如鸡蛋、瘦肉、西蓝花等;注意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象。出现发热、出血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