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临床分期主要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和处理原则存在明显差异。
1、超急性期发病后6小时内为超急性期,此时血肿尚未完全凝固,CT表现为均匀高密度影。此期重点在于快速评估出血量和部位,需紧急控制血压防止血肿扩大。治疗以稳定生命体征为主,可考虑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但须避免过度降血压导致脑灌注不足。
2、急性期发病后6小时至7天为急性期,血肿周围开始出现水肿带。此期是脑疝高风险阶段,需密切监测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治疗上除继续控制颅内压外,需预防应激性溃疡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考虑微创血肿清除术。
3、亚急性期发病后1-4周进入亚急性期,血肿逐渐吸收,CT显示密度减低。此期重点转向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和吞咽功能恢复。需警惕迟发性脑积水的发生,必要时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同时应开始二级预防,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4、慢性期发病1个月后为慢性期,血肿完全吸收形成软化灶。此期主要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康复治疗成为重点。长期管理需关注认知功能障碍和情绪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定期随访评估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至关重要。
脑出血患者在不同分期需要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急性期应保持绝对卧床,头部抬高15-30度;亚急性期开始被动关节活动防止挛缩;慢性期鼓励主动康复训练。饮食上急性期需鼻饲保证营养,恢复期逐步过渡到低盐低脂饮食。家属需学习正确翻身拍背方法,预防压疮和肺炎。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头痛呕吐等新发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