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可能由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异常、药物损伤、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肾炎可通过控制感染、调节免疫、停用肾毒性药物、治疗原发病等方式干预,严重时需进行透析或肾移植。
1、遗传因素部分肾炎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Alport综合征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患者可能出现血尿、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下降。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治疗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延缓病情进展。
2、细菌病毒感染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常见于儿童,表现为眼睑浮肿、茶色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可导致膜性肾病。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控制细菌感染,同时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限制钠盐摄入。
3、自身免疫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可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出现镜下血尿和管型尿。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是常用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补体C3、抗核抗体等指标至关重要。
4、药物肾损伤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可能损伤肾小管。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发现药物相关性肾炎应立即停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静脉输注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
5、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是慢性肾炎常见类型,与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高滤过有关。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后可进展至大量蛋白尿。控制血糖需使用胰岛素注射液,配合硫辛酸胶囊改善微循环。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6-0.8克。
肾炎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定期监测血压和尿常规,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出现严重水肿时需限制钠盐至每日3克以下,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清和鱼肉。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降低感染诱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