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和黏膜出现黄染的现象,通常通过光照治疗、药物治疗或换血治疗进行干预。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有关,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溶血、感染、胆道闭锁等疾病引起。
1、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主要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1-2周内自行消退,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密切观察。
2、病理性黄疸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等。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感染如败血症、肝炎等会影响肝脏功能;胆道闭锁则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3、光照治疗是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皮肤,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便于排出体外。光照治疗通常需要持续12-24小时,治疗期间需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生殖器。
4、药物治疗包括使用苯巴比妥、茵栀黄等药物,苯巴比妥可促进肝脏酶活性,加速胆红素代谢;茵栀黄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作用。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不良反应。
5、换血治疗适用于严重黄疸或光照治疗无效的情况,通过换血迅速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换血治疗风险较高,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操作规范。
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现象,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担心,但需密切观察黄疸变化,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