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肌肉萎缩是由于肌肉组织体积缩小或功能减退,常见原因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生理变化、外伤及病理因素。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1、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肌营养不良症会导致肌肉萎缩。这类疾病通常与基因突变有关,影响肌肉的正常生长和修复。家族中有类似病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风险。
2、环境因素
长期缺乏运动或久坐不动是导致肌肉萎缩的常见外部原因。肌肉需要定期活动以维持其功能和体积,缺乏运动会使其逐渐退化。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也会影响肌肉健康。
3、生理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的自然退化是不可避免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肌肉萎缩,这与激素水平下降、新陈代谢减慢有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也会加速肌肉流失。
4、外伤
严重的肌肉损伤或骨折后长期制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例如,腿部骨折后长时间使用石膏固定,腿部肌肉因缺乏活动而逐渐萎缩。康复期间需结合物理治疗,逐步恢复肌肉功能。
5、病理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或多发性硬化症会直接影响肌肉功能,导致萎缩。长期慢性炎症或感染也可能引发肌肉组织损伤。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如使用促进肌肉生长的激素类药物(如睾酮)、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或针对特定疾病的药物(如ALS中的利鲁唑)。
- 物理治疗:通过康复训练、电刺激疗法或按摩帮助恢复肌肉功能。
- 生活方式调整: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鱼类),进行适度力量训练(如举重、深蹲),并保持规律运动。
肌肉萎缩的预防和治疗需结合具体原因,早期干预效果更佳。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缩,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