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成分异常及血管炎等因素引起。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和吸烟等。
1、脑动脉粥样硬化长期高血压或高脂血症可导致脑动脉内膜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斑块破裂后可能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远端血流。这类患者常伴有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需通过颈动脉超声或脑血管造影确诊。
2、心源性栓塞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栓塞。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也是高危因素。这类梗塞多突发且症状较重,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等表现,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3、小动脉闭塞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管壁增厚使管腔逐渐闭塞。常见于基底节区和脑桥,表现为腔隙性梗塞,症状较轻但易反复发作。头部MRI可显示直径小于15毫米的病灶,血压控制是关键预防措施。
4、血液成分异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病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能引发血管内血栓形成。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需进行凝血功能及血液学检查。
5、血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可引发血管壁炎症反应,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患者多伴有发热、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血管造影可见节段性狭窄,需免疫抑制剂治疗。
预防脑梗塞需综合管理危险因素,包括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心房颤动患者应遵医嘱抗凝治疗。饮食建议低盐低脂,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每周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发病4.5小时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