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痢疾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饮食不当、免疫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补液治疗、饮食调整、卫生管理、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小儿痢疾的常见原因,主要由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引起。患儿可能出现发热、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诺氟沙星胶囊等。同时需注意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可能导致病毒性痢疾,表现为水样便、呕吐、低热等症状。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脱水情况,及时补充水分。
3、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感染可引起慢性痢疾,症状包括果酱样便、间歇性腹泻等。治疗需使用甲硝唑片、替硝唑片等抗寄生虫药物,配合益生菌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家长需加强患儿个人卫生管理。
4、饮食不当食用不洁食物或过敏食物可能诱发痢疾样症状。患儿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表现。治疗需暂停可疑食物,给予易消化饮食如米汤、苹果泥,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乳酸菌素片等药物缓解症状。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帮助排查诱因。
5、免疫低下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更易发生严重或反复痢疾,可能伴随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等症状。治疗需在控制感染的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如使用小儿氨基酸口服溶液、蛋白粉等,必要时需就医评估免疫状况。家长需定期监测患儿生长发育指标。
小儿痢疾期间家长需注意保持患儿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饮食上给予低脂低渣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汤等,避免牛奶、果汁等加重腹泻的食物。恢复期可逐步添加蒸苹果、胡萝卜泥等富含果胶的食物。若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高热不退等情况,须立即就医。日常需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定期消毒玩具和餐具,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