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发生后可通过夹板固定、支具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手术固定等方式处理,搬运时需采用担架平移、多人托举、颈部保护、躯干固定、患肢支撑等方法。
1、夹板固定:
使用木板、塑料夹板或充气夹板临时固定骨折部位,长度需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固定前需在骨突处垫软布,绑带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避免压迫血管神经。适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的现场急救。
2、支具固定:
可调节式支具能提供三维稳定,通过魔术贴和金属条实现个性化塑形。脊柱骨折需选用硬质颈托或腰围,四肢关节骨折选择铰链式支具。支具固定便于定期观察皮肤状况和调整松紧度。
3、石膏固定:
医用石膏绷带浸水后分层缠绕,凝固后形成坚硬外壳。需保持肢体功能位,手指脚趾外露以便观察血运。新型玻璃纤维石膏重量轻、透气性好,但成本较高。适用于稳定性骨折的长期固定。
4、牵引固定:
通过滑轮和重物持续施加轴向拉力对抗肌肉痉挛,常用皮牵引和骨牵引两种。需每日检查牵引力线和重量,预防压疮和神经损伤。多用于股骨骨折、骨盆骨折的术前临时固定。
5、手术固定:
切开复位后采用髓内钉、接骨板或外固定架实现解剖复位。钛合金内植物生物相容性好,外固定架便于创面护理。术后需配合早期康复训练,预防关节僵硬和深静脉血栓。
骨折后搬运需保持脊柱轴线稳定,使用铲式担架或脊柱板转运脊柱损伤者。四肢骨折搬运时需专人托扶患肢,避免折端移动。转运途中注意保暖,每30分钟检查末梢循环。恢复期应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逐步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关节活动度练习,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进度。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咳嗽时用手固定骨折部位减轻震动痛。
腓骨骨折石膏固定通常需覆盖骨折部位上下相邻关节,主要固定范围包括踝关节至膝关节下方。
1、踝关节固定:
石膏需包裹踝关节以限制其活动,防止骨折端移位。固定时保持踝关节中立位或轻度背屈位,避免足下垂。石膏远端应超过足趾根部,确保不影响脚趾活动的同时提供稳定支撑。
2、小腿中段固定:
石膏需完全包裹骨折处及周围软组织,厚度均匀分布。骨折线上下至少各覆盖10厘米,通过环形塑形贴合小腿曲线,避免局部压迫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3、膝关节下方固定:
石膏上缘止于腓骨小头下方2-3厘米处,保留膝关节活动度。近端边缘需做衬垫处理防止皮肤摩擦,同时维持股四头肌收缩功能,减少肌肉萎缩风险。
4、足弓塑形:
石膏底部需按足弓生理弧度塑形,通过三点支撑原理分散压力。足跟部加厚衬垫缓冲行走冲击力,前足部保留适度活动空间,避免长期固定导致足部僵硬。
5、体位维持:
固定时保持患肢轻度外旋及抬高,促进静脉回流。石膏硬化前需手法维持骨折复位状态,塑形后立即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及趾端血运,确保无血管神经压迫。
腓骨骨折石膏固定期间建议保持足趾主动屈伸锻炼,每日3-5次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钙质,可适量食用牛奶、鱼肉及深绿色蔬菜。拆除石膏后需逐步进行踝关节屈伸及旋转训练,初期行走建议使用拐杖分担体重,避免突然承重导致二次损伤。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通常6-8周后可尝试部分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