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是否加内固定需根据患者椎体稳定性、突出物压迫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主要影响因素有椎间盘退变程度、是否合并椎管狭窄、既往手术史、年龄及骨质情况等。
1、椎间盘退变轻中度退变患者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即可,此时椎间隙高度未显著丢失,无须内固定。若MRI显示椎间盘信号明显降低伴终板炎,或动力位X线提示椎体滑移超过3毫米,则需考虑椎间融合器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此类患者术后需佩戴硬质腰围8-12周,避免过早负重活动。
2、椎管狭窄合并中央型椎管狭窄者往往需扩大减压,易导致关节突关节破坏超过50%时须行内固定。对于侧隐窝狭窄为主的病例,可采用微创通道下减压配合动态稳定系统,如Wallis韧带或Coflex棘突间撑开器,既能维持节段活动度又可避免邻近节段退变加速。
3、翻修手术二次手术患者因瘢痕粘连导致解剖结构不清,术中易损伤终板造成椎体塌陷风险。既往已行椎板切除者更需后路钉棒系统重建稳定性,可选用PEEK材质椎间融合器降低沉降率。此类病例术后应严格卧床3-5天,逐步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预防神经根粘连。
4、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患者慎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可选用骨水泥增强型螺钉或皮质骨轨迹螺钉。对于多节段病变的老年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有限减压可能是更优选择,既能缓解神经压迫又可降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5、年轻患者40岁以下患者优先考虑非融合技术,如人工髓核置换或弹性固定系统。但若存在终板Modic改变或椎间隙高度丢失超过30%,仍需行椎间融合术。术后康复期应加强核心肌群训练,使用瑞士球进行脊柱稳定性锻炼。
术后3个月内避免久坐及弯腰动作,睡眠时保持腰椎生理曲度,可于膝下垫软枕减轻椎间盘压力。定期复查动态位X线观察内固定位置及融合节段稳定性,若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症状需及时干预。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适度进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促进脊柱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