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孕药在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有效,但避孕效果随服药时间延迟而降低。紧急避孕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排卵、干扰受精卵着床、改变宫颈黏液性质等。
1、抑制排卵:
紧急避孕药的主要成分左炔诺孕酮可抑制促黄体生成素峰值,阻止卵泡破裂排卵。在排卵前服用效果最佳,排卵后服用效果显著下降。研究显示排卵前24小时服用避孕有效率可达95%,排卵后服用有效率仅约58%。
2、干扰着床:
大剂量孕激素可改变子宫内膜形态,使内膜变薄、腺体减少,不利于受精卵着床。这种作用在性行为后48小时内最明显,超过72小时后子宫内膜可能已完成着床准备。
3、改变宫颈黏液:
药物可使宫颈黏液变稠,阻碍精子穿透。这种变化在服药后2-3小时开始出现,但对已经进入宫腔的精子无清除作用。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可存活2-3天,延迟服药会增加受精风险。
4、药物代谢因素:
紧急避孕药的血药浓度峰值出现在服药后2小时,半衰期约24小时。体重指数超过25可能降低药效,重复服药需间隔12小时。某些抗癫痫药、抗生素等会加速药物代谢。
5、时间窗限制: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性行为后尽早服用,最迟不超过120小时。但超过72小时后需使用含乌利司他的处方药。多次无保护性行为需每次单独服药,不能累积防护。
服用紧急避孕药后可能出现恶心、头痛、乳房胀痛等副作用,通常2-3天自行缓解。建议服药后3周进行妊娠检测,若出现严重腹痛需排除宫外孕。日常避孕推荐使用短效避孕药、避孕套等常规方法,紧急避孕药每年使用不宜超过3次。服药后至下次月经前需避免再次无保护性行为,注意观察月经周期变化。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激素水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