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指红细胞体积减小、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的一类贫血,主要由铁代谢异常或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引起。常见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可能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1、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类型,因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慢性失血导致。患者可能出现指甲脆裂、异食癖等症状。治疗需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同时需排查消化道出血等潜在病因。
2、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属于遗传性血红蛋白病,因珠蛋白链合成缺陷所致。轻型患者症状轻微,重型可伴肝脾肿大、骨骼畸形。治疗以输血和祛铁治疗为主,药物包括去铁酮片、地拉罗司分散片,基因检测可明确分型。
3、慢性病性贫血慢性炎症或肿瘤导致的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血清铁降低但铁储备正常。需控制原发病,严重时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避免盲目补铁。伴随原发病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等。
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因血红素合成障碍导致骨髓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可能与遗传或获得性因素相关。部分患者对维生素B6治疗有效,药物包括吡哆醇片,严重者需输血支持。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感觉异常。
5、铅中毒性贫血铅抑制血红素合成酶活性导致贫血,常伴腹痛、周围神经病变。需使用依地酸钙钠注射液驱铅治疗,同时补充铁剂如富马酸亚铁颗粒。职业暴露史和血铅检测是诊断关键。
日常需保证富含铁、维生素B12及叶酸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长期贫血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出现心悸、气促等缺氧症状需及时就医,妊娠期及儿童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