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不一定是性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呼吸道飞沫或母婴垂直传播。支原体感染可能由肺炎支原体、生殖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发酵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
1、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发热、咽痛等症状,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可通过血清学检测或核酸检测确诊。治疗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2、生殖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属于性传播病原体,可导致尿道炎、宫颈炎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表现为尿频、尿痛、分泌物增多。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需与伴侣共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多西环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3、人型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既可定植于健康人群泌尿生殖道,也可引起盆腔炎、产后发热等疾病。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
4、解脲支原体解脲支原体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相关,属于条件致病菌,在免疫力低下时易引发症状。可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也可存在于无症状携带者体内。临床常用米诺环素、交沙霉素、司帕沙星等药物治疗。
5、发酵支原体发酵支原体较少引起人类疾病,主要存在于动物体内。人类感染多与职业暴露相关,可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诊断需依靠病原体培养或分子生物学检测,治疗以四环素类药物为主。
预防支原体感染需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措施。呼吸道传播需注意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性传播应使用安全套并避免高危性行为;母婴传播需做好产前筛查。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加强营养摄入,保证充足睡眠以提高免疫力。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导致耐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