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血可通过压迫止血、清理创面、预防感染、药物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处理。耳朵流血通常由外伤、中耳炎、鼓膜穿孔、外耳道损伤、肿瘤等原因引起。
1、压迫止血使用干净纱布或棉球轻压出血部位10-15分钟,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二次损伤。外伤引起的表浅出血多可通过压迫有效控制。过程中保持头部偏向患侧,防止血液流入耳道深处。若压迫后仍有活动性出血,需立即就医。
2、清理创面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外耳道可见血迹,禁用棉签深入掏挖。对于血痂或分泌物,可用蘸取无菌溶液的棉球沿耳廓轮廓擦拭。操作时注意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污水进入。合并鼓膜损伤时禁止自行冲洗。
3、预防感染外伤后24小时内可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游泳或洗头时使用防水耳塞。继发感染可能出现耳痛加剧、脓性分泌物等症状,需及时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
4、药物治疗细菌性中耳炎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真菌感染需用硝酸咪康唑乳膏。剧烈疼痛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肿瘤性出血需根据病理类型使用顺铂等化疗药物。所有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手术修复外伤性鼓膜穿孔超过3个月未愈需行鼓室成形术,外耳道血管瘤可选择激光切除术。听神经瘤等占位病变需显微镜下肿瘤摘除。术后需定期换药并避免用力擤鼻,防止修补材料移位。
耳朵流血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等可能增加颅压的活动。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以促进创面愈合。恢复期间定期复查耳内镜,观察出血原因是否消除。若出现头晕、听力下降等新发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内耳损伤,需尽快进行听力学检查。日常注意耳部防护,使用耳机时控制音量,掏耳选择圆头清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