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出现血块通常是正常生理现象,可能与子宫内膜脱落、经量较多等因素有关。
月经血块的形成主要与子宫内膜脱落过程相关。月经是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的结果,剥脱过程中会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正常情况下经血不会凝固。但当经量较多或经血在宫腔内滞留时间较短时,纤维蛋白溶解酶来不及完全发挥作用,就可能形成暗红色或紫红色的血块。这种情况在经期第2-3天经量较多时更为常见,血块直径通常不超过3厘米,属于正常生理变化。部分女性因久坐或卧位时间较长,经血在阴道内积聚后排出时也可能形成血块。
少数情况下,较大的血块或伴随严重痛经可能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等疾病有关。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子宫收缩异常或宫腔形态改变,影响经血排出。若血块直径超过5厘米、频繁出现或伴随经期延长、贫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月经期间可适当活动促进经血排出,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注意腹部保暖,饮食上适量补充含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