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高烧或低烧,具体发热类型与病情阶段、感染等因素有关。白血病引起的发热主要有感染性发热和肿瘤性发热两种机制。
感染是白血病患者发热最常见的原因。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继发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常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伴随寒战、乏力等症状。这类发热需及时进行血培养、影像学检查明确感染源,并采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他啶注射液、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控制感染,同时需纠正粒细胞缺乏。
肿瘤性发热通常与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相关,多为中低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呈持续性或周期性,抗菌治疗无效。急性白血病患者肿瘤负荷较高时,大量异常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可引起这种非感染性发热。临床需结合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等检查鉴别,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如使用注射用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片等化疗方案。
白血病患者出现发热时应每日监测体温变化,记录热型特点,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建议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如鱼肉羹、蒸蛋等易消化食物。注意口腔及会阴部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若体温超过38摄氏度持续24小时或伴有出血倾向,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化疗期间出现发热更应警惕粒细胞缺乏性发热,不可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