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隆间骨折的典型症状主要有患侧髋部疼痛肿胀、下肢活动受限、患肢短缩外旋畸形、局部压痛叩击痛、无法负重行走等。粗隆间骨折多因跌倒或直接暴力导致,常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髋部疼痛肿胀骨折后局部软组织损伤和出血会导致患侧髋部明显疼痛,疼痛在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可能减轻。肿胀通常在伤后数小时内逐渐出现,皮肤可能出现淤青。患者常因疼痛拒绝他人触碰患处,平卧时可能选择患肢屈曲外旋的体位缓解不适。
2、下肢活动受限由于骨折断端不稳定,患者主动屈伸髋关节或膝关节时会引发剧烈疼痛,导致下肢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被动活动检查时可能感受到骨擦感或异常活动度。部分患者因疼痛完全无法移动患肢,需保持固定姿势。
3、患肢短缩外旋骨折后肌肉牵拉会使患肢较健侧缩短约2-3厘米,同时足部呈现明显外旋畸形,这是粗隆间骨折的特征性表现。测量双侧髂前上棘至内踝的距离可客观比较肢体长度差异,外旋角度通常超过45度。
4、局部压痛叩击痛大转子部位按压会产生尖锐疼痛,纵向叩击患侧足跟时,冲击力传导至骨折端会诱发髋部剧痛,这种叩击痛对诊断具有特异性。检查时应与对侧肢体对比,但需注意操作力度避免二次损伤。
5、无法负重行走绝大多数患者伤后即刻丧失行走能力,尝试站立时患肢无法承受身体重量,可能出现跌倒风险。少数不完全骨折患者可能勉强行走数步,但会呈现跛行步态并伴随剧烈疼痛,这种情况容易延误诊治。
粗隆间骨折患者确诊后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患肢负重。饮食应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豆制品、深海鱼等,促进骨折愈合。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感觉变化,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情况。高龄患者需加强防跌倒措施,必要时使用助行器辅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