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肺炎喘嗽的辨证思路主要围绕外感邪气、脏腑功能失调展开,常见证型包括风寒闭肺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肺脾气虚证及阴虚肺热证。
1、风寒闭肺证:
多因外感风寒邪气侵袭肺卫所致。表现为咳嗽声重、痰白清稀、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治疗以辛温解表、宣肺止咳为主,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需注意避风寒,初期可配合葱白生姜水辅助发散表邪。
2、风热犯肺证:
由风热之邪从口鼻入侵肺系引起。症见咳嗽气促、痰黄黏稠、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宜辛凉透表、清热化痰,代表方剂为桑菊饮或银翘散。此证型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辛辣燥热食物。
3、痰热壅肺证:
因痰浊与热邪互结壅滞气道导致。临床见咳喘痰鸣、痰稠色黄、胸膈满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需清热化痰、宣肺平喘,常用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丸。此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肥甘厚味饮食,以防助湿生痰。
4、肺脾气虚证:
多见于久病或体弱患者,因肺脾两脏气虚失运所致。表现为咳声低弱、痰白清稀、气短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脉细弱。治法宜健脾益肺、化痰止咳,方选六君子汤加减。日常可适当食用山药、茯苓等健脾补肺之品。
5、阴虚肺热证:
由肺阴亏虚、虚热内生产生。症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需养阴清肺、润燥止咳,常用沙参麦冬汤或百合固金汤。患者应避免熬夜伤阴,可适量食用梨、藕等滋阴润肺食物。
肺炎喘嗽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注意保持居所空气清新但避免直接吹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风寒证者忌生冷,痰热证者忌油腻。恢复期可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增强肺脾功能,痰多者每日晨起空心掌拍背帮助排痰。若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口唇紫绀等重症表现,应立即就医结合现代医学手段治疗。
慢性颅内动脉闭塞可通过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方式改善。该疾病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发育异常及外伤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反复头晕、肢体无力或言语障碍。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导致血管内膜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引发血栓完全阻塞血管。治疗需控制血压血脂,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2、血管炎性病变:
自身免疫异常或感染可能引发血管壁炎症反应,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多伴随发热、血沉升高等全身症状。需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病。
3、血液高凝状态: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缺乏症等疾病易形成病理性血栓。患者可能出现反复静脉血栓史,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4、血管发育异常:
烟雾病等先天性血管畸形可造成进行性血管闭塞,常见于青少年患者,典型表现为交替性偏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必要时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
5、外伤性闭塞:
颅脑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撕裂形成血栓。急性期需评估缺血半暗带范围,符合条件者可尝试机械取栓治疗,后期配合丁苯酞软胶囊等改善侧支循环。
建议患者每日监测血压血糖,低盐低脂饮食并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可进行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需立即就医。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应低于140/90毫米汞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