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感觉有东西堵着喘不过气可通过调整体位、缓解焦虑、清除异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通常由胃酸反流、咽喉炎症、过敏反应、心理因素、气道梗阻等原因引起。
1、调整体位:
立即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减少平躺时胃酸反流对咽喉的刺激。松解衣领等颈部束缚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轻度异物感可能因体位不当引发,改变姿势后症状多可缓解。
2、缓解焦虑:
过度换气综合征或惊恐发作时会出现喉部紧缩感,可通过深呼吸训练缓解。用鼻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后经口呼气6秒,循环练习5分钟能减轻功能性呼吸困难。
3、清除异物:
若存在食物残渣或痰液阻塞,可用生理盐水漱口促进排出。儿童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需警惕异物吸入,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无效时需立即就医。
4、药物治疗:
反流性咽喉炎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配合铝碳酸镁保护黏膜。过敏性喉水肿需及时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严重者需肾上腺素治疗。
5、手术治疗:
甲状腺肿大或声带息肉压迫气道时,需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或喉镜下肿物切除。急性会厌炎出现三凹征等窒息表现时,需紧急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日常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限酒减少咽喉刺激。练习腹式呼吸增强膈肌力量,用淡盐水每日漱口3次保持口腔清洁。睡眠时抬高床头15厘米预防反流,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缓解黏膜干燥。若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发热、声音嘶哑、吞咽疼痛,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
宝宝喘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时发出哮鸣音或哨音、胸部起伏明显等症状。喘息可能由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先天性气道异常、支气管哮喘、胃食管反流等因素引起。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宝宝气道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引发喘息。常见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咳嗽、食欲下降。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等药物,配合拍背排痰等护理。
2、过敏反应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后,宝宝可能出现过敏性鼻炎伴发的喘息,或急性喉炎引起的喘鸣。常伴随眼鼻瘙痒、皮肤红斑。需立即远离过敏原,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氯雷他定糖浆、孟鲁司特钠颗粒等抗过敏药物。
3、先天性气道异常喉软骨软化、气管狭窄等先天发育问题可导致持续性喘息,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显现。表现为吃奶时加重、体位改变时音调变化。需通过喉镜等检查确诊,严重者需手术矫正,日常需注意喂养姿势调整。
4、支气管哮喘有家族过敏史的宝宝更易出现反复喘息,夜间和晨起症状明显,可能伴随胸闷、咳嗽。急性发作时需使用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缓解,长期控制可选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家长应记录发作诱因和频率。
5、胃食管反流胃内容物反流刺激气道可引起喘息,常见于喂奶后平卧时,可能伴随吐奶、拒食。建议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竖抱拍嗝,医生可能开具磷酸铝凝胶等药物保护黏膜。
家长发现宝宝喘息时应保持环境空气流通,避免烟雾刺激,适当提高室内湿度。记录喘息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长和伴随症状,就医时向医生详细描述。不要擅自使用止咳化痰药物,避免包裹过厚影响呼吸。母乳喂养的妈妈需注意饮食,减少可能致敏食物的摄入。定期接种疫苗有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