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颅内动脉闭塞可通过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方式改善。该疾病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发育异常及外伤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反复头晕、肢体无力或言语障碍。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导致血管内膜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引发血栓完全阻塞血管。治疗需控制血压血脂,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2、血管炎性病变:
自身免疫异常或感染可能引发血管壁炎症反应,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多伴随发热、血沉升高等全身症状。需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病。
3、血液高凝状态: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缺乏症等疾病易形成病理性血栓。患者可能出现反复静脉血栓史,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4、血管发育异常:
烟雾病等先天性血管畸形可造成进行性血管闭塞,常见于青少年患者,典型表现为交替性偏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必要时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
5、外伤性闭塞:
颅脑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撕裂形成血栓。急性期需评估缺血半暗带范围,符合条件者可尝试机械取栓治疗,后期配合丁苯酞软胶囊等改善侧支循环。
建议患者每日监测血压血糖,低盐低脂饮食并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可进行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需立即就医。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应低于140/90毫米汞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