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缺铁性贫血的首要原因是铁摄入不足或铁吸收障碍,常见于饮食不均衡、慢性失血或胃肠道疾病。解决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补充铁剂及治疗原发疾病。
1、铁摄入不足
饮食中缺乏富含铁的食物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前者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红肉、动物肝脏和海鲜,吸收率较高;后者则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菠菜、豆类和全谷物,吸收率较低。长期素食或饮食结构单一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建议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鸡蛋、深绿色蔬菜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以促进铁吸收。
2、铁吸收障碍
某些胃肠道疾病或手术可能影响铁的吸收。例如,胃酸分泌不足、慢性胃炎、乳糜泻或胃切除术后,铁的吸收效率会显著降低。长期服用抗酸药或质子泵抑制剂也可能抑制铁的吸收。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使用,或通过口服铁剂、静脉注射铁剂等方式直接补充铁元素。
3、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的另一重要原因,常见于月经量过多的女性、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痔疮)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导致的胃肠道损伤。对于女性,月经失血过多可能与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有关,需通过妇科检查明确病因。消化道出血则需通过胃镜、肠镜等检查确诊,并根据病因采取止血、手术或药物治疗。
4、其他因素
妊娠期女性、运动员或快速生长期的青少年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未及时补充,也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心力衰竭)或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干扰铁的代谢和利用,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成人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需根据具体原因制定个性化方案。饮食调整是基础,必要时可通过铁剂补充或治疗原发疾病改善症状。若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血清铁蛋白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