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疝气可能由腹壁薄弱、腹压增高、遗传因素、慢性疾病及手术史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股沟或腹部肿块、坠胀感等症状。疝气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使用疝气带、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腹壁薄弱腹壁肌肉或筋膜结构先天性发育不良或随年龄增长退化,可能导致腹壁强度降低。长期营养不良或缺乏锻炼会加剧组织松弛。这类情况需避免提重物,增加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必要时使用医用疝气带辅助支撑。
2、腹压增高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等持续性腹压升高因素,会推动腹腔内脏器突破薄弱点。搬运重物、剧烈运动等行为也会短暂增加腹压。控制基础疾病如服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缓解咳嗽,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改善便秘尤为重要。
3、遗传因素结缔组织发育异常疾病如马凡综合征、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遗传病,会导致胶原蛋白合成缺陷。这类患者可能自幼出现腹股沟疝或脐疝,且术后复发概率较高。建议定期复查,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
4、慢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腹水等疾病长期存在时,前者通过咳嗽升高腹压,后者因门静脉高压导致腹壁静脉扩张。肝硬化患者还可能伴随白蛋白降低,进一步削弱组织修复能力。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呋塞米片控制腹水。
5、手术史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可能形成切口疝,尤其见于感染、营养不良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腹腔镜手术穿刺孔处理不当也会遗留薄弱点。术后应规范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预防感染,并使用腹带保护伤口至少三个月。
成人疝气患者日常需保持体重稳定,避免吸烟以减少咳嗽,饮食中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促进组织修复。出现嵌顿疝表现为肿块无法回纳伴剧烈疼痛时,须立即就医防止肠管坏死。未手术者应每半年复查超声监测疝环变化,术后患者需遵医嘱逐步恢复运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