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可能由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感染、药物或毒物损伤、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慢性肾炎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血压、使用药物、透析治疗、肾移植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肾炎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如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等遗传性肾病。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引发持续性蛋白尿和血尿。遗传因素引起的慢性肾炎通常需要基因检测确诊后针对性治疗,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延缓病情进展,必要时需考虑肾移植。
2、免疫系统异常免疫复合物沉积或自身抗体攻击肾组织是慢性肾炎常见原因,如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这类疾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出现血尿和蛋白尿。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控制免疫反应,同时配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
3、感染因素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感染后免疫反应可发展为慢性肾炎。感染源持续刺激会导致肾小球持续炎症,表现为水肿和高血压。治疗需控制原发感染,如使用阿莫西林胶囊抗链球菌感染,配合利尿剂如呋塞米片缓解水肿症状。
4、药物或毒物损伤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接触重金属等肾毒性物质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这类损伤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夜尿增多,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治疗需立即停用肾毒性药物,使用碳酸氢钠片纠正酸中毒,严重时需进行血液净化。
5、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代谢异常是慢性肾炎重要病因。长期高血糖或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球硬化,出现大量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治疗需严格控制血糖如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配合降压药如缬沙坦胶囊,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慢性肾炎患者日常需严格控制食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避免高嘌呤食物加重肾脏负担。建议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限制每日蛋白摄入量在0.6-0.8克/公斤体重。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和感染,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和尿常规。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血糖达标可显著延缓肾病进展。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明显减少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