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由头部外伤、脑血管异常、凝血功能障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脑萎缩等原因引起。该疾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意识模糊、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1、头部外伤轻微头部外伤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常见诱因,多见于老年人。外伤后硬膜下桥静脉缓慢渗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血肿。患者可能遗忘外伤史,数周至数月后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建议外伤后密切观察,出现头痛或行为异常及时就医。
2、脑血管异常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可能增加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概率。异常血管壁结构脆弱,轻微血压波动即可导致破裂渗血。这类患者往往伴有突发性头痛病史,需通过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治疗需处理原发血管病变,必要时行血肿清除手术。
3、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凝血疾病患者易发生自发性硬膜下出血。血液凝固异常导致微小血管损伤后难以止血,血液持续渗出形成慢性血肿。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预防出血。
4、长期抗凝治疗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会抑制凝血机制,增加慢性硬膜下血肿风险。老年患者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风险更高。用药期间出现持续头痛应排查颅内出血,根据出血情况调整抗凝方案,严重时需手术清除血肿。
5、脑萎缩阿尔茨海默病、酒精性脑病等导致的脑萎缩会使硬膜下间隙增宽,桥静脉更易受牵拉损伤。脑组织体积减少也降低了对出血的压迫止血作用。这类患者血肿进展缓慢但范围较大,常表现为进行性痴呆,需通过钻孔引流术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或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骤升。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帮助凝血功能恢复,但服用华法林者需维持稳定维生素K摄入量。定期复查头颅CT监测血肿吸收情况,术后患者需警惕血肿复发,出现新发神经症状应立即就医。高龄患者建议居家防跌倒改造,使用辅助行走工具降低外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