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旁边的温度较高通常是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引起的生理现象。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等症状,主要由炎症介质释放、血管扩张、免疫细胞聚集等因素导致。
当皮肤或组织受损时,机体会立即启动炎症反应作为修复的第一步。受损细胞会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化学物质,这些炎症介质会刺激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使伤口周围皮肤发红发热。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和白细胞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局部肿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会聚集到伤口处吞噬病原体和坏死组织,这一过程也会产热。炎症反应是机体清除有害物质、启动修复的必要过程,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随着愈合进展会逐渐消退。
少数情况下伤口周围温度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感染。当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伤口超过机体清除能力时,会出现化脓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皮温明显升高、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可能伴随全身发热。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更易发生伤口感染。慢性伤口如静脉性溃疡、压疮等也可能因长期炎症反应导致局部温度异常。若伤口周围红肿热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处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日常可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伤口,避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覆盖透气敷料保护创面,定期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避免抓挠或摩擦伤口,穿着宽松衣物减少局部刺激。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戒烟限酒以促进组织修复。若发现伤口渗液增多、异味、边缘红肿扩散或发热超过38摄氏度,应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