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与高血压存在双向关联,高血压既可能是肾脏疾病的结果也可能是其诱因。两者关系主要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紊乱、水钠潴留、血管内皮损伤等机制。
1、肾性高血压慢性肾炎、多囊肾等肾脏实质性病变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这类患者往往表现为难治性高血压,需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血压。
2、高血压肾病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内高压,引发肾小球硬化。典型表现为夜尿增多、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可能出现血肌酐升高。治疗需严格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优先选择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压药。
3、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时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刺激球旁细胞分泌过量肾素。这类高血压常突发且进展迅速,查体可闻及脐周血管杂音。确诊需进行肾动脉造影,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或搭桥手术。
4、内分泌机制肾脏分泌的前列腺素、缓激肽等物质具有调节血管张力作用。当肾脏受损时这些舒血管物质减少,而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增加,共同促成血压升高。部分患者需使用前列腺素类似物辅助治疗。
5、继发性损害高血压和肾脏疾病可形成恶性循环,持续高血压加速肾纤维化,肾功能恶化又进一步加剧高血压。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半年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控制每日盐摄入量低于5克,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已确诊肾性高血压者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降压药剂量。出现水肿或尿量异常应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