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引发贫血。主要原因包括饮食中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生长发育需求增加以及慢性失血等。改善饮食结构、补充铁剂、治疗潜在疾病是主要解决方法。
1、饮食中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的饮食结构直接影响铁元素的摄入。母乳中铁含量较低,尤其是6个月后,单纯母乳喂养可能无法满足铁需求。配方奶粉虽然强化了铁元素,但若辅食添加不及时或不合理,仍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建议在6个月后逐步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蛋黄、豆类等。
2、铁吸收障碍
某些疾病或生理状态会影响铁的吸收。例如,胃肠道疾病(如乳糜泻、炎症性肠病)或长期腹泻会减少铁的吸收。维生素C缺乏也会影响铁的吸收率,因为维生素C能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建议在补充铁剂的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番茄等。
3、生长发育需求增加
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量较大。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双胞胎等群体更容易出现铁缺乏,因为他们的铁储备较少,而生长速度较快。对于这些高风险群体,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提前补充铁剂,并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4、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是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另一重要原因。常见的失血途径包括胃肠道出血(如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肠炎)、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以及反复鼻出血等。针对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调整饮食、驱虫治疗或止血处理。
5、预防与治疗措施
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合理饮食和定期监测。对于已经确诊的患儿,医生可能会开具铁剂补充治疗,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同时,家长应注意避免与钙剂、茶、咖啡等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对于严重贫血或口服铁剂无效的患儿,可能需要静脉补铁或输血治疗。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的疾病。通过科学饮食、合理补充铁剂以及及时治疗潜在疾病,可以有效改善贫血症状,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