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多可能与遗传因素、外耳道狭窄、外耳道炎、耵聍栓塞、外耳道湿疹等原因有关。耳屎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异物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可自行排出,若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则可能堆积形成耵聍栓塞。
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因遗传性耵聍腺分泌旺盛导致耳屎生成量多,表现为耳道持续产生黏稠油性耵聍。这种情况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定期用温水清洁耳廓,避免使用棉签深入耳道掏挖。若出现耳闷胀感或听力下降,需就医进行专业耵聍冲洗。
2、外耳道狭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后天性瘢痕收缩可阻碍耳屎自然排出,导致耳屎堆积。常伴随耳道瘙痒、闷堵感,严重时可能引发传导性耳聋。可通过耳内镜检查确诊,医生可能采用耵聍钩取出或生理盐水冲洗处理,日常应避免自行掏耳。
3、外耳道炎细菌或真菌感染引发的外耳道炎症会刺激耵聍腺分泌增多,多伴有耳痛、流脓症状。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治疗,真菌性感染可使用克霉唑乳膏。治疗期间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进水。
4、耵聍栓塞长期未清理的耳屎硬化形成团块阻塞耳道,可能引发耳鸣、眩晕等症状。医生会采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冲洗清除,严重者需用吸引器抽吸。既往有鼓膜穿孔者禁用冲洗法,建议选择器械取出。
5、外耳道湿疹过敏体质者耳道皮肤出现湿疹样病变时,耵聍腺会代偿性分泌增多。表现为耳道脱屑、渗液伴剧烈瘙痒,可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炎症,配合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日常需避免接触洗发水、染发剂等刺激性物质。
建议避免频繁掏耳刺激耵聍腺分泌,洗澡后用毛巾擦拭耳廓即可。若出现耳痛、听力下降或持续耳闷症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对于油性耵聍体质者,可每3-6个月到医院进行专业耳道清洁,切勿使用发卡、火柴棒等尖锐物品自行处理,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