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脑膜炎的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以及结核分枝杆菌等。脑膜炎的病原体类型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新型隐球菌、弓形虫等。
1、细菌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多见于婴幼儿及老年人,可引发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通过飞沫传播,易在密集人群中暴发流行;流感嗜血杆菌b型可通过疫苗接种预防。细菌感染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钠、万古霉素等。
2、病毒病毒性脑膜炎多由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季高发,表现为发热头痛等症状;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可能伴随生殖器疱疹复发。病毒性感染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严重时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3、真菌新型隐球菌是常见致病真菌,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隐球菌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慢性脑膜炎。诊断需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治疗选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药物。
4、寄生虫弓形虫、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可导致脑膜炎。弓形虫通过接触猫粪或生肉传播,孕妇感染可能致胎儿畸形;广州管圆线虫因食用未煮熟螺类感染。寄生虫性脑膜炎需使用乙胺嘧啶、磺胺嘧啶等特定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5、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性脑膜炎由结核分枝杆菌血行播散引起,起病隐匿,表现为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脑脊液检查可见薄膜形成,抗酸染色阳性。需长期联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疗程通常不少于12个月。
预防脑膜炎需根据不同病原体采取针对性措施。细菌性脑膜炎可通过疫苗接种预防;注意饮食卫生可减少肠道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避免接触猫粪和生肉;结核病患者需规范治疗防止播散。出现持续头痛、发热、颈项强直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腰椎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原体类型。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变化,定期复查脑脊液指标,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