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产对身体存在一定危害,但多数情况下危害可控。药物流产可能引发阴道出血、感染风险、内分泌紊乱、子宫损伤、心理影响等问题。
1、阴道出血: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通常多于月经,持续时间可达1-3周。出血量过大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等症状。若出血持续超过3周或出现大血块,需及时就医排除妊娠组织残留。
2、感染风险:
流产后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细菌易侵入生殖系统引发感染。感染可能表现为发热、下腹痛、异常分泌物等症状。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盆浴和性生活可降低感染概率,出现感染症状需抗生素治疗。
3、内分泌紊乱:
药物流产通过抗孕激素作用终止妊娠,会突然打破原有激素平衡。可能引发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等内分泌失调表现,通常2-3个月经周期后可自行恢复,持续异常需内分泌调理。
4、子宫损伤:
不完全流产时可能需清宫手术,器械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严重者可导致宫腔粘连,表现为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流产后超声检查可评估宫腔情况,发现粘连需宫腔镜分离。
5、心理影响:
部分女性流产后会出现愧疚、抑郁等负面情绪,持续2周以上需心理干预。伴侣支持、专业心理咨询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严重者需抗抑郁药物治疗。
流产后应卧床休息2-3天,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铁元素,多食用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食物。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使用合格卫生用品并勤更换。2周后复查超声确认流产效果,6个月内做好避孕措施。出现发热、剧烈腹痛或大出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有助于身体恢复,但应避免游泳等可能引起感染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