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治疗肝炎需根据病因采取抗病毒、保肝、免疫调节等措施,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
1、肝功能检查是判断肝炎的重要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ALT和AST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TBIL升高可能反映胆汁排泄障碍或肝细胞功能受损。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可能与胆汁淤积有关。
2、病毒学检测用于确定肝炎的病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HBV-DNA和HCV-RNA检测可评估病毒复制水平,HBsAg、HBeAg等抗原抗体检测有助于判断感染状态和疾病进展。甲型肝炎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的IgM抗体检测可用于急性肝炎的诊断。
3、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或MRI可评估肝脏形态、大小、质地及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肿大、脂肪肝、
肝硬化等改变,CT和MRI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肝硬度检测FibroScan可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4、肝活检是诊断肝炎的金标准,可明确肝组织炎症程度、纤维化分期及病因。肝活检适用于病因不明、病情复杂或需要评估治疗效果的病例。非侵入性肝纤维化评估方法如APRI、FIB-4评分可作为肝活检的替代或补充。
5、治疗肝炎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索磷布韦等。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可减轻肝细胞损伤。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可用于特定类型的慢性肝炎。
6、生活方式调整对肝炎患者至关重要。饮食应遵循高蛋白、低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的原则,避免饮酒和食用霉变食物。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可改善肝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肝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指标和因素,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定期复查,以控制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