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胃出血需结合呕血、黑便、贫血等典型症状及胃镜检查等医学手段综合评估。胃出血可能由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药物损伤等因素引起。
1、呕血呕血是胃出血最直观的表现,血液多呈咖啡渣样或鲜红色,常混有食物残渣。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时可能出现喷射状呕血。呕血量较大时可能伴随冷汗、心悸等休克前兆,需立即就医。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同时进行止血治疗。
2、黑便血液在消化道停留时间较长会形成柏油样黑便,具有特殊腥臭味。每日出血量超过50毫升即可出现黑便。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微量出血,但需排除动物血、铁剂等干扰因素。持续黑便伴体重下降需警惕消化道恶性肿瘤。
3、贫血症状慢性胃出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下降,平均红细胞体积减小。胃出血引起的贫血属于失血性贫血,需同时补充铁剂和治疗原发病。老年患者贫血进展较快,应提高警惕。
4、腹部不适部分胃出血患者会出现上腹隐痛、灼热感或胀满感。疼痛可能与进食有关,如十二指肠溃疡常表现为空腹痛。剧烈腹痛伴肌紧张可能提示穿孔,需紧急处理。腹部CT检查有助于判断出血范围及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评估失血程度,尿素氮升高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能在直视下观察出血灶并止血。胶囊内镜适用于常规检查阴性者,血管造影可定位活动性出血。反复出血者需排查凝血功能障碍等全身性疾病。
出现疑似胃出血症状时应禁食并卧床休息,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损伤胃黏膜药物。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抗凝药物者需定期监测胃肠功能,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规范根除治疗。慢性肝病患者需控制门静脉压力以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