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手术后症状通常会消失,但需结合术后护理和个体恢复情况综合判断。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手术主要针对病变组织切除或电灼治疗,多数患者术后尿频、尿急、下腹坠痛等症状可明显缓解。若术后存在感染、瘢痕形成或病变残留,可能仍有轻微不适。
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膀胱黏膜炎症刺激源被清除,尿路上皮修复过程中症状逐渐减轻。术后1-3个月复查膀胱镜可见黏膜愈合,尿常规检查无白细胞异常升高者,症状改善更为显著。部分患者需配合膀胱灌注治疗降低复发概率,常用药物包括透明质酸钠溶液、肝素钠溶液等生物制剂,有助于重建膀胱黏膜屏障。
少数患者因术中病灶范围广泛、术后创面愈合延迟或合并间质性膀胱炎,可能出现暂时性排尿困难或血尿。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多与双J管刺激有关,拔管后2周内多自行缓解。若术后6个月仍存在顽固性尿痛或尿失禁,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或尿道功能障碍。
术后应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精刺激。定期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如延迟排尿法和盆底肌锻炼,有助于改善膀胱容量和控尿能力。术后3个月、6个月需复查尿动力学检查及膀胱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若出现发热、持续血尿或排尿障碍加重,须及时返院排除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