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长包伴按压疼痛可能由外耳道炎、皮脂腺囊肿、疖肿、真菌感染或异物刺激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感染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缓解。
1、外耳道炎:
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外耳道皮肤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常见于频繁掏耳或游泳后耳道进水,可能伴随黄色分泌物。治疗需保持耳道干燥,医生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
2、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囊性肿物,触诊有弹性感。继发感染时疼痛明显,可能破溃流出豆渣样物质。较小囊肿可观察,感染期需口服头孢克洛等抗生素,反复发作需手术切除。
3、耳部疖肿:
毛囊深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形成局限性脓肿,触碰时剧痛,可见脓头。早期可热敷促进成熟,已化脓需切开引流,配合莫匹罗星软膏局部抗感染。
4、真菌性感染:
曲霉菌等真菌侵袭耳道皮肤,特征为白色絮状分泌物伴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出现疼痛。需耳内镜下清理菌丝,使用克霉唑滴耳液等抗真菌药物,疗程需2-4周。
5、异物刺激:
残留棉签纤维、昆虫等异物引发局部肉芽增生,表现为触痛性结节。需耳鼻喉科专业器械取出,合并感染时配合硼酸酒精滴耳液消炎。
日常应避免自行掏耳,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防止进水。发作期减少辛辣刺激饮食,疼痛明显可冷敷缓解。若包块持续增大、出现发热或听力下降,需及时就诊排除外耳道胆脂瘤等严重病变。耳道结构复杂,不建议自行用药处理,所有治疗方案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