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肚子鼓鼓硬硬的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异常情况。婴儿腹壁肌肉较薄弱,进食后胃肠胀气或排便前可能出现暂时性腹胀。若伴随哭闹、呕吐、排便异常则需警惕病理性腹胀。
生理性腹胀多与喂养方式有关。婴儿吮吸过快可能吞入过多空气,母乳喂养时母亲饮食中豆类、薯类等产气食物过多也可能导致腹胀。奶粉冲泡比例不当或乳糖不耐受婴儿摄入普通配方奶时,未充分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产气。这类腹胀通常排便或排气后自行缓解,可通过拍嗝、腹部按摩促进气体排出。选择防胀气奶瓶、调整母亲饮食结构、改用低乳糖奶粉有助于减少胀气发生。
病理性腹胀需考虑多种消化道疾病。急性肠套叠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腹部可触及包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出生后即有排便困难,腹胀进行性加重伴呕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见于早产儿,出现血便、体温不稳定等全身症状。这类情况需要立即就医,通过超声、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严重者需手术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腹水等非消化道疾病也可能表现为腹胀。
建议家长每日固定时间测量腹围并记录,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摩。如腹胀持续12小时未缓解,或出现拒食、精神萎靡、发热等症状,须及时就诊儿科或小儿外科。避免自行使用开塞露或胃肠动力药,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出现腹胀应直接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