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药物过量可能导致药物性甲减、肝功能损伤或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抗甲状腺药物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过量服用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皮疹、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粒细胞缺乏症。
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发挥作用,但过量使用会使甲状腺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初期可能表现为乏力、怕冷、体重增加等甲减症状,长期未纠正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关节肌肉疼痛也较常见。
最需警惕的是粒细胞缺乏症,该并发症虽概率低但危害大。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安全阈值,患者易出现反复发热、咽痛等感染症状。肝功能异常多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通常停药后可恢复,但严重时可能进展为肝衰竭。老年患者或合并基础肝病患者风险更高。
服用甲亢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及肝功能,出现持续乏力、发热、黄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调整药量,治疗期间保持低碘饮食,限制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摄入。若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医生可能更换药物类型或采用放射性碘治疗等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