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高热不退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治疗、病因治疗、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高热不退可能与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脱水、药物反应、中暑等原因有关。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引起寒战或皮肤损伤。可配合退热贴敷贴额头,每4小时更换一次。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衣着选择透气棉质衣物。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布洛芬混悬液、小儿退热栓等。不同药物需间隔4-6小时使用,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用药后需监测体温变化,记录退热效果及不良反应。禁止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物。
3、补液治疗高热会导致大量水分丢失,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婴幼儿每次喂食5-10毫升,年长儿每次50-100毫升,每日总液量按每公斤体重80-100毫升计算。观察尿量及颜色,若4小时无排尿需警惕脱水。可适量饮用稀释果汁补充电解质。
4、病因治疗细菌感染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配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中成药。免疫性疾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川崎病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评估疗效。
5、就医评估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伴随意识改变、皮疹、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新生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3月龄以下婴儿超过39摄氏度属于急症。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血培养、胸片、腰椎穿刺等检查,严重者需住院进行静脉输液和监护治疗。
家长应保持冷静,每2小时监测体温并记录。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避免油腻食物。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皮肤黏膜湿度等变化。退热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居室定期消毒,患儿物品单独清洗。疫苗接种后发热通常持续1-2天,若超时需排查其他病因。体温正常后仍需继续观察3天,防止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