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低于135毫摩尔每升的电解质紊乱状态,可能与水分摄入过多、利尿剂使用、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1、水分摄入过多老年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过量饮水或静脉输液会导致血液稀释性低钠血症。表现为乏力、恶心,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治疗需限制每日饮水量,必要时使用托伐普坦片等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调整水盐平衡。
2、利尿剂使用不当呋塞米片、氢氯噻嗪片等排钠利尿剂长期应用可能引发药物性低钠血症。常伴随多尿、体位性低血压,需监测电解质水平。调整用药方案时可考虑改用螺内酯片等保钾利尿剂。
3、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稀释性低钠血症。患者多伴有下肢水肿、呼吸困难,需联合使用呋塞米片和氯化钠片纠正,同时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
4、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醛固酮分泌不足造成肾性失钠,常见皮肤色素沉着、低血压等症状。确诊后需长期服用氢化可的松片替代治疗,定期复查血钠和皮质醇水平。
5、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肿瘤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血管加压素异常分泌,引发顽固性低钠血症。需限制水摄入并结合地美环素胶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放化疗。
老年低钠血症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5克,避免快速大量补水。腌制食品与加工肉类应适量食用,建议分次少量饮用淡盐水。定期监测血压和电解质,出现嗜睡或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卧床老人应每2小时改变体位预防压疮,康复期可进行低强度肢体活动改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