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哮喘多数情况下可通过规范治疗达到临床控制,但完全治愈存在个体差异。疾病管理主要涉及长期药物控制、环境因素规避、免疫调节、定期肺功能监测以及急性发作应对。
1、长期药物控制: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是基础控制药物,可减轻气道炎症。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钠适用于过敏型哮喘,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用于急性症状缓解。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阶梯式调整,疗程通常持续1-3年。
2、环境因素规避:
尘螨、宠物皮屑、花粉等过敏原接触会诱发发作,建议使用防螨寝具、保持室内湿度50%以下。被动吸烟、空气污染会加重气道高反应性,需建立无烟环境并关注空气质量指数。
3、免疫调节:
针对过敏体质儿童可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3-5年舌下含服或皮下注射过敏原提取物,逐步诱导免疫耐受。维生素D补充有助于改善Th1/Th2细胞平衡,降低IgE水平。
4、肺功能监测:
每3-6个月进行呼气峰流速测定或肺通气功能检查,评估小气道功能。动态监测可及时发现肺功能下降趋势,调整治疗方案。学龄期儿童建议使用哮喘控制测试问卷进行主观评估。
5、急性发作应对:
家中需备有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和雾化设备,当出现呼吸频率增快、三凹征时立即给药。若氧饱和度低于92%或说话不成句,需紧急就医。反复急性发作提示控制方案需优化。
患儿日常应保证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增强肺功能,但需避免寒冷干燥环境运动。饮食多摄入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抗氧化物质丰富的深色蔬果。家长需学习哮喘日记记录技巧,掌握吸入装置正确使用方法,定期参与哮喘专科门诊随访。青春期前规范治疗者约60%症状可显著缓解,但气道高反应性可能持续存在,需警惕成人期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