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内皮细胞检查等五项核心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晶状体混浊程度、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并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1、视力检查视力检查是白内障诊断的基础项目,通过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该检查能客观反映晶状体混浊对视功能的实际影响程度,当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5时通常提示存在明显视觉障碍。检查时需注意排除屈光不正等因素干扰,对于婴幼儿可采用图形视力表或视动性眼震仪进行评估。
2、裂隙灯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的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医生通过调节裂隙宽度和光源角度,能清晰分辨皮质性、核性、后囊下等不同类型的白内障。检查时需特别注意评估晶状体核硬度分级,这对预判超声乳化手术难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眼底检查散瞳眼底检查可评估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健康状况,排除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影响术后视力的眼底疾病。使用间接检眼镜或眼底照相技术时,若发现晶状体严重混浊阻碍眼底观察,需考虑进行眼部B超检查排除视网膜脱离等病变。
4、眼压测量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眼压计可筛查是否合并青光眼。白内障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晶状体源性青光眼,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时需特别注意术中眼压控制。测量前应避免饮用大量液体或进行剧烈运动以防干扰结果。
5、角膜内皮细胞检查角膜内皮显微镜可定量分析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正常值应大于2000个/mm²。该检查对评估患者角膜代偿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拟接受超声乳化手术的老年患者或合并角膜病变者。若内皮细胞计数显著降低,可能需要调整手术方案或考虑角膜移植联合手术。
白内障患者检查前应停戴隐形眼镜至少三天,散瞳检查后会出现暂时性畏光和视近模糊现象,建议携带墨镜并避免驾车。日常生活中需注意控制血糖血压,避免紫外线直射眼睛,适当补充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的深色蔬菜。术后定期复查眼压、角膜情况和人工晶体位置,出现眼红眼痛或视力骤降需立即就医。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后发性白内障或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