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流产的原因主要有黄体功能不足、染色体异常、子宫结构异常、感染因素、内分泌疾病等。流产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母体健康状况、环境因素等有关,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医学评估。
1、黄体功能不足孕早期黄体分泌的孕酮对维持妊娠至关重要。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子宫内膜分泌转化不足,影响胚胎着床或早期发育。临床可通过血清孕酮检测判断黄体功能,必要时需补充黄体酮制剂如地屈孕酮、黄体酮胶囊等进行治疗。孕妇出现阴道流血等先兆流产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评估。
2、染色体异常约50%的早期流产与胚胎染色体异常有关,常见为三体综合征、单体综合征等数目异常。高龄孕妇卵子质量下降会显著增加非整倍体风险。绒毛取样或羊水穿刺可明确诊断,对于反复流产夫妇建议进行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此类流产属于自然淘汰机制,通常无法通过医疗干预避免。
3、子宫结构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可能限制胚胎生长空间。宫腔粘连、子宫肌瘤等病变也会干扰胚胎着床。通过超声检查、宫腔镜可明确诊断,部分病例需行宫腔粘连分离术或子宫整形术。宫颈机能不全者孕中期可能发生无痛性宫口扩张,需在孕14-18周进行宫颈环扎术预防。
4、感染因素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TORCH感染可能直接损害胚胎发育。细菌性阴道病、支原体感染等生殖道炎症会引发局部免疫反应。孕前筛查感染指标,阳性者需规范治疗后再妊娠。孕期出现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应及时进行白带常规、血培养等检测。
5、内分泌疾病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会破坏妊娠微环境。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孕前需将促甲状腺激素、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孕期密切监测血糖和甲状腺功能,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
预防流产需做好孕前检查,包括妇科超声、激素水平、传染病筛查等。孕期避免接触放射线、有毒化学物质,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先兆流产症状应立即卧床休息并就医。对于有复发性流产史的夫妇,建议到生殖医学中心进行系统评估和个体化干预。流产后需充分休养,待月经恢复2-3个周期后再考虑妊娠,期间可通过基础体温监测排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