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完肛门外翻可能是痔疮脱垂或直肠脱垂的表现,通常由腹压增高、盆底肌松弛、长期便秘、妊娠分娩或慢性咳嗽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手法复位、药物治疗或手术等方式改善。
1、腹压增高长期用力排便、慢性咳嗽或重体力劳动会导致腹腔压力持续升高,推动直肠黏膜下移。患者可能伴随肛门坠胀感,排便时可见紫红色肿物脱出。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太宁复方角菜酸酯栓等外用药缓解,配合温水坐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盆底肌松弛年龄增长或多次分娩可能造成盆底肌肉韧带松弛,肛门括约肌收缩功能减弱。脱出物多呈环状,严重时需用手托回。可进行提肛运动锻炼,每日收缩肛门50-100次,必要时使用补中益气丸调节中气下陷。
3、长期便秘粪便干硬需用力排出时,直肠黏膜易与肌层分离。常见排便后肛门有核桃大小肿物,表面可见放射状皱襞。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避免久蹲厕所。
4、妊娠分娩孕期子宫压迫及分娩时的强力努责可能损伤肛垫支持结构。产后女性多见排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伴少量出血。可使用孕产妇专用痔疮膏如肤痔清软膏,哺乳期禁用含麝香成分药物。
5、直肠脱垂直肠全层脱出时可见同心圆状黏膜皱襞,严重者需手术治疗。轻症可尝试注射硬化剂如消痔灵注射液,配合口服地奥司明片改善静脉回流。需与环状混合痔鉴别,肠镜检查排除肿瘤可能。
日常应保持每日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每次如厕不超过5分钟。饮食注意补充木耳、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急性发作期可用无花果叶煎水熏洗,若脱出物无法回纳或出现嵌顿坏死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肛门功能,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