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放射性肠炎通常由盆腔或腹部放射治疗损伤肠道黏膜引起,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
1、饮食调整低渣低纤维饮食有助于减轻肠道刺激,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缓解期逐步过渡至蒸蛋、嫩豆腐等半流质。避免辛辣、乳制品及高脂食物,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若出现严重腹泻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2、药物治疗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缓解腹泻,美沙拉秦肠溶片能减轻黏膜炎症,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促进肠黏膜修复。出血明显时可用凝血酶冻干粉局部止血,合并感染需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营养支持中重度患者建议口服肠内营养粉剂补充热量,必要时通过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等肠外营养。定期监测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贫血患者需补充铁剂或维生素B12注射液。
4、内镜治疗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可处理活动性出血点,狭窄部位可行球囊扩张术。严重黏膜坏死需内镜下放置肠道支架维持通畅。治疗前后需禁食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5、手术治疗肠梗阻、穿孔或顽固性出血需行肠造瘘术或病变肠段切除术。术前需评估放射损伤范围,术后可能发生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合并盆腔纤维化者手术难度较大。
放射性肠炎患者应长期随访肠镜,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及腹部受压。饮食需循序渐进增加膳食纤维,康复期可补充益生菌制剂调节菌群。出现体重持续下降或发热需及时复诊,放疗后患者应定期进行肛门指检排除直肠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