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压升高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并非所有眼压高者都会发展为青光眼,也并非所有青光眼患者均存在眼压升高。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房水循环障碍、视神经血流灌注不足、遗传因素、氧化应激损伤、免疫异常等。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高度近视等高危人群。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最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经前房角排出,若排出通道受阻会导致眼压升高。长期高眼压可机械性压迫视神经纤维,同时干扰视神经轴浆运输,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视神经损伤。临床上约70%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存在眼压超过21mmHg的情况,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因视神经对压力耐受性差仍会发病。
部分人群存在生理性高眼压但终身不发展为青光眼,这与角膜厚度偏厚、测量误差等因素有关。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眼压常急剧升至40mmHg以上,需紧急降眼压治疗;而儿童发育性青光眼多与房角结构先天异常相关。眼压波动幅度过大比单纯眼压绝对值升高更具危害性,夜间眼压峰值是青光眼进展的重要预测指标。
控制眼压是青光眼治疗的核心目标,可通过药物、激光或手术改善房水引流。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低头、一次性大量饮水等可能诱发眼压升高的行为,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稳定的眼压水平。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测量眼压,青光眼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视野和视神经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