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注射胰岛素需注意注射部位轮换、剂量准确、注射时间、针头更换及血糖监测等事项。规范操作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减少并发症风险。
注射部位轮换是避免局部脂肪增生或萎缩的关键。常用部位包括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每次注射应距离上次注射点至少2厘米。腹部吸收速度最快,适合短效胰岛素,臀部和大腿吸收较慢,适合中长效胰岛素。轮换时可按顺时针方向分区规划,避免同一区域短期内重复注射。长期不轮换可能导致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效率。
剂量准确性直接影响血糖控制效果。使用胰岛素笔时应确保剂量旋钮与所需刻度完全对齐,注射前排气1-2单位以排除空气。预混胰岛素需在手掌间水平滚搓10次混匀,避免剧烈摇晃产生气泡。若使用注射器抽取瓶装胰岛素,需先注入等量空气再抽药,读取液面时应平视刻度线。剂量错误可能导致低血糖或高血糖,尤其需注意基础胰岛素与餐前速效胰岛素的配比调整。
注射时间需匹配胰岛素类型与进餐安排。速效胰岛素应在餐前5-15分钟注射,短效胰岛素需提前30分钟,中效胰岛素通常固定早晚两次注射。延迟注射可能导致餐后血糖飙升,提前注射则增加低血糖风险。特殊情况下如胃轻瘫患者,需根据消化速度调整注射与进餐间隔。基础胰岛素注射时间偏差不超过1小时,避免血糖波动。
针头每次更换可减少疼痛和感染风险。重复使用会使针尖钝化增加刺痛感,同时可能带入细菌或导致针头折断。32G超细针头适合多数患者,儿童或消瘦者可选择更短规格。注射后针头滞留药液可能结晶堵塞,影响下次剂量准确性。使用前检查针头是否弯曲,注射完毕立即卸下妥善丢弃,避免刺伤他人。
血糖监测是调整方案的重要依据。注射后需定期检测空腹、餐前及睡前血糖,新型胰岛素使用者建议每日监测4-7次。出现不明原因高低血糖时,需检查注射技术是否规范。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辅助发现夜间无症状低血糖。记录注射时间、剂量与血糖值,复诊时供医生评估疗效。运动前后、生病期间或饮食变化时,应增加监测频率。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接受注射技术培训,掌握正确的捏皮手法和进针角度。注射前检查胰岛素性状,结晶体悬浮液出现絮状物应弃用。旅行时随身携带备用胰岛素和血糖仪,避免极端温度影响药效。合并视力障碍者可选用语音提示的注射笔,或寻求家属协助。出现反复高低血糖、注射部位感染或胰岛素耐药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配合医生进行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