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结束后7天左右进入排卵期,具体时间因人而异,主要与月经周期长短、激素水平变化、卵泡发育速度、黄体功能状态、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1、月经周期长短排卵期计算需以月经周期为基础。标准28天周期者,排卵日多在下次月经前14天。周期短于21天或超过35天者,需通过基础体温监测或排卵试纸辅助判断。周期不规律人群建议记录3个月经周期取平均值。
2、激素水平变化卵泡刺激素促使卵泡成熟,黄体生成素骤升触发排卵。激素波动受压力、作息影响,可能造成排卵提前或延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激素紊乱,需就医评估。
3、卵泡发育速度优势卵泡每日增长约2毫米,成熟时达18-25毫米。发育迟缓可能延后排卵,超声监测能准确判断卵泡状态。子宫内膜同步增厚至8-12毫米时最适宜受精卵着床。
4、黄体功能状态排卵后形成黄体分泌孕酮,维持14天左右萎缩。黄体功能不足会缩短黄体期,表现为月经提前。反复早期流产者需检查黄体功能,必要时补充孕酮。
5、个体差异哺乳期、围绝经期女性排卵不规律。体重过低或剧烈运动可能抑制排卵,肥胖者易出现卵泡发育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也会影响排卵时机。
备孕女性可观察宫颈黏液变为蛋清状拉丝、基础体温上升0.3-0.5度等排卵征兆。避孕需求者需注意排卵期前后5天均为易孕期。若月经周期长期紊乱或备孕1年未孕,建议妇科就诊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等疾病。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正常排卵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