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CT检查可识别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颅骨骨折及脑积水等病变。主要检查范围包括出血性病变、缺血性病变、占位性病变、外伤性损伤及脑室系统异常。
1、出血性病变:
脑CT对急性脑出血诊断灵敏度超过95%,可清晰显示血肿位置、范围及周围水肿带。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于基底节区,表现为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脑沟裂内高密度填充。出血量超过30毫升或压迫脑干时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
2、缺血性病变:
脑梗死发病24小时后CT检出率达80%,早期表现为脑组织低密度灶,大面积梗死可见脑沟消失及中线移位。腔隙性梗死多位于基底节区,病灶直径小于15毫米。发病4.5小时内可行静脉溶栓治疗。
3、占位性病变:
脑CT可检出直径大于5毫米的肿瘤,胶质瘤多呈不规则低密度影伴周围水肿,脑膜瘤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增强扫描能显示肿瘤血供情况,恶性肿瘤常见不均匀强化伴坏死区。
4、外伤性损伤:
颅骨骨折CT显示率接近100%,线性骨折表现为低密度透亮线,凹陷骨折可见骨片内陷。硬膜外血肿呈梭形高密度影,多伴有骨折线;硬膜下血肿呈新月形跨越颅缝。
5、脑室系统异常:
脑积水CT显示脑室对称性扩大,梗阻性脑积水可见导水管狭窄,交通性脑积水表现为全脑室扩张。脑室旁低密度提示间质性水肿,需进行脑脊液分流手术。
进行脑CT检查前需去除金属饰品,增强扫描需空腹4小时。检查后建议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日常注意控制血压血糖,避免头部外伤。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时应立即复查CT排除新发病变。中老年人可每年进行脑血管评估,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脑部变化。
小儿厌食和肚胀可通过推拿缓解,但需结合具体病因判断是否适用。推拿主要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等非器质性疾病,对感染、肠梗阻等器质性问题需优先医疗干预。
1、功能性厌食:
长期饮食不规律或情绪紧张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减退。推拿可选取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健脾和胃,配合顺时针摩腹促进肠蠕动。需同步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强迫进食。
2、积食型肚胀:
过量进食或食物不易消化易引发积滞,出现腹胀、嗳气。推拿采用清大肠经、运内八卦等手法消食导滞,配合热敷效果更佳。需控制单次进食量,避免睡前加餐。
3、脾胃虚弱:
先天不足或病后体虚患儿常见消化功能低下,推拿选用补脾经、捏脊等手法增强运化功能。建议辅以山药、茯苓等药食同源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刺激。
4、肠道感染:
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腹胀需及时就医,推拿仅作为辅助手段。若伴随发热、血便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推拿,避免延误抗感染治疗时机。
5、器质性疾病:
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引发的腹胀需手术治疗,推拿可能加重病情。出现呕吐胆汁、腹部包块等危险信号时,必须优先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规律进食时间,每餐七分饱为宜,可选用山楂、麦芽等助消化食材煮水饮用。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促进胃肠蠕动,避免餐后立即平卧。推拿治疗建议由专业医师操作,家长学习基础手法后每日1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若症状持续3天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