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鼻炎可通过停用鼻减充血剂、鼻腔冲洗、口服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治疗等方式改善。药物性鼻炎通常由长期滥用鼻减充血剂、过敏反应、药物成分刺激、鼻腔黏膜损伤、免疫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1、停用鼻减充血剂立即停用导致鼻黏膜依赖的鼻减充血剂是治疗核心。此类药物长期使用会破坏鼻腔血管舒缩功能,常见如盐酸萘甲唑啉滴鼻液、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等。停药初期可能出现反跳性鼻塞,可通过生理盐水喷雾缓解不适。
2、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分泌物和药物残留。每日重复进行可促进黏膜修复,改善纤毛摆动功能。冲洗时保持头部倾斜45度,避免呛咳,水温需接近体温。
3、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可缓解过敏因素导致的鼻痒和喷嚏。这类药物选择性阻断H1受体,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较少引起嗜睡副作用。需连续使用才能维持效果。
4、鼻用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能有效减轻黏膜炎症和水肿。局部用药全身吸收少,正确使用时安全性高。建议早晨单次给药,使用前摇匀瓶体,喷头避免直对鼻中隔。
5、免疫调节治疗对于顽固性病例可考虑皮下注射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这类药物通过阻断IgE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症状,需在过敏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
治疗期间应保持室内湿度,避免接触粉尘和冷空气刺激。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食物摄入。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促进黏膜修复。恢复阶段建议进行鼻腔按摩,具体方法为用食指指腹从鼻梁两侧向鼻翼方向轻柔按压。症状持续未缓解或出现脓性分泌物时需及时就诊耳鼻喉科,排除继发感染可能。